石頭營聖蹟亭、浸水營古道
屏東縣枋寮鄉是個得天獨厚的風景佳區
記得小時候上作文課時,老師常定的題目是「我的家」,那時小朋友寫的都是以家人為主,老師就舉例說明我們住在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,靠山近海有山有水是個風景很優美的地方…。當時懵懵懂懂只能如法泡製,每當類似的作文題目或寫自傳時必定加以引用,直到近幾年陸續在家鄉參訪古厝、古蹟、山林、海景,才漸漸地發覺我曾經住過的家鄉「枋寮鄉」是個得天獨厚的風景佳區。
石頭營聖蹟亭被列為三級古蹟
石頭營聖蹟亭位在屏東縣枋寮鄉玉泉村大響營段947地號,我初次看到介紹是在今年二月的枋寮藝術村遊客服務中心「樂遊枋寮」的簡介中,對被列為三級古蹟的石頭營聖蹟亭甚感好奇,因我到處看古蹟,卻沒遊過自己家鄉的古蹟,於是與小妹約定找機會去參觀,上回去春日鄉七佳村看五年祭時,恰巧都會順路經過,於是決定駐足參觀家鄉聖蹟亭古蹟的丰采。
石頭營聖蹟亭造型樸實,反應當年樸實學風
石頭營聖蹟亭就在偏遠的山下,四周清幽寂靜,也許是設在人煙稀少的小村落才能保留至今成為三級古蹟,從說明碑上得知:我國人受儒家薰陶,尚文崇字,各地都設有聖蹟亭又名惜字亭,收集廢棄字紙火化於爐內所餘字灰則日舉行儀式放流河海。清末同治13年(西元1874年)總兵張其光所部福靖左營時,曾囤兵於此開山守隘,並設「番社學」教導番社兒童學習漢語、文字。翌年設聖蹟亭,供焚燒字紙公文、祭祀先師倉頡先師。石頭營聖蹟亭是漢民族儒家思想產物,本亭為番社學而建,為企圖漢化原住民之物證。聖蹟亭亭頂硬山屋面及馬脊山頭,造型樸實不同於他處,反應當年番社學樸實學風。
浸水營古道為年代最久的古道,全長約47公里
石頭營聖蹟亭位於浸水營古道的起點,我們原本想去七佳舊部落看世界遺產石版屋,先往七佳村拜訪大頭目,他表示舊部落受88水災的影響路況不好,需四輪傳動車才能進去,於是再轉往浸水營古道旅遊。浸水營古道雖離家很近,但我從來沒去過,山徑是原住民狩獵、種植而走出來的,西起枋寮新開,越過中央山脈東至台東大武,為年代最久的古道,全長約47公里, 海拔最高約1450公尺。
浸水營古道行駛,沿路上風光明媚
從七佳村往浸水營古道行駛,沿路風光明媚、山林間綠意盎然,雖然是寒冷的冬天,但不時可見到溫暖的太陽照射,我們遇到原住民的圖騰、雕像、告示板就停下來觀賞,山上的空氣新鮮、環境優雅可遠離城市塵囂,是假日踏青的好地方,浸水營古道的自然生態豐富,不時可觀賞到成群的蝴蝶在飛舞,地上也可看到不知名的野花向遊客招手,我們在半路上遇到路坍地段,那是遭受到莫拉克颱風的摧毀,土堆中有狹地求生的山芋和野草,展現其堅強的生命力,下車勘查還勉強可行,只好勇敢的「向前走」。
浸水營國家步道入口癱瘓不能行走
浸水營古道告示牌處處警告遊客需保護野生動植物,這也是遊客必須遵守的規定,山路崎嶇難行、驚險萬分,好不容易才抵達浸水營國家步道入口,眼前看到的是88水災受重創的道路,整條路都癱瘓了不能行走,據說這條步道是登山客和自行車隊的最愛,可越過中央山脈直抵台東大武,期待有關單位趕緊修好,好讓愛好運動及喜歡休閒旅遊的民眾能過前往踏青旅遊。
↑位在屏東縣枋寮鄉玉泉村的石頭營聖蹟亭是三級古蹟,是漢
民族儒家思想產物,本亭為番社學而建,為企圖漢化原住民之
物證,亭頂硬山屋面及馬脊山頭,造型樸實不同於他處
↑石頭營聖蹟亭就在偏遠的山下,四周清幽寂靜,也許是設
在人煙稀少的小村落才能保留至今成為三級古蹟
↑石頭營聖蹟亭從說明碑上得知:我國人受儒家薰陶,尚文
崇字,各地都設有聖蹟亭又名惜字亭,收集廢棄字紙火化於
爐內所餘字灰則日舉行儀式放流河海
↑浸水營古道西起屏東縣枋寮新開,越過中央山脈東至台東
大武,為年代最久的古道,全長約47公里, 海拔最高約1450
公尺
↑從七佳村進去浸水營古道一路上有幾個分叉路可抵原住民
老部落,左邊的叉路可到力里舊部落,聽說要步行三小時
↑浸水營古道途中經過大漢林道支線,山路樹林叢生,道路
崎嶇不平,開車約二小時才到浸水營古道入口處
↑浸水營古道的山路受莫拉克水災的影響,道路滿目瘡痍,
驚險萬分,我們先下車勘查確定可行才勇敢的「向前走」
↑浸水營古道的山路有些路段受莫拉克水災的肆孽,使得原
本青山碧綠變成草木乾枯一片廢土
↑浸水營古道的山路看到快凋謝的山芙蓉誤認為含苞待放
↑浸水營古道山路上的矮牽牛正迎接訪客的到臨
↑山芙蓉盛開的花朵裡蘊藏著許多小昆蟲
↑浸水營古道山路風景宜人,只要稍加留意處處都是天然美景
↑浸水營古道山路景色佳令人賞心悅目
↑浸水營古道山路有芒花的點綴景觀更秀麗
↑浸水營古道山路可望到藍天白雲
↑浸水營古道山路的風景隨著天氣變化多端
↑浸水營古道沿路在蝴蝶飛舞,是採蝶著拍照的好景點
↑浸水營古道路況不佳遊客稀少
↑浸水營國家步道入口處自然生態景觀豐富
↑浸水營古道國家步道是騎自行車登山的最愛,可惜山路不通
↑浸水營古道山口受88水災的影響道路癱瘓不能通行
留言列表